Pages in topic:   [1 2] >
兩岸中文不同之一例
Thread poster: Wenjer Leuschel (X)
Wenjer Leuschel (X)
Wenjer Leuschel (X)  Identity Verified
Taiwan
Local time: 07:20
English to Chinese
+ ...
Sep 11, 2005

http://e21times.com/ei/fortune.asp?rtid=3791&sid=42

這是一篇探討「"矽谷" 和 "硅谷" 究竟哪個對哪個錯」的文章。

看來兩者都沒錯,只是台灣和中國畢竟有隔,中文名詞不同還是小意思,就把這當作個引子,開這個討論欄歡迎大家一點一點提出兩岸中文不同之處:不在乎對錯,只在乎異同。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8:20
English to Chinese
+ ...
矽与硅孰新孰旧? Sep 11, 2005

Wenjer Leuschel wrote:

http://e21times.com/ei/fortune.asp?rtid=3791&sid=42

這是一篇探討「"矽谷" 和 "硅谷" 究竟哪個對哪個錯」的文章。

看來兩者都沒錯,只是台灣和中國畢竟有隔,中文名詞不同還是小意思,就把這當作個引子,開這個討論欄歡迎大家一點一點提出兩岸中文不同之處:不在乎對錯,只在乎異同。


Wenjer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话题。我同意Wenjer的意见:“两岸中文不同之处:不在乎对错,只在乎异同。”我先就矽与硅简单说几句。

引文中提到,Silicon Valley地区著名华人作家某女士曾着文阐述这一问题,她认为︰「尽管中国大陆十三亿人都把『矽谷』称作『硅谷』, 但平心而论,这是误称。」。文中还提到,某些权威认为硅是旧称,而矽是新称。实际上,大陆编的许多汉语词典上是这样写的:矽(硅的旧称)。

据我所知,以前在大陆矽字用得很普遍。因为矽和锡同音,容易混淆,故于解放(有人称“沦陷”)之后不久将矽改称为硅。究竟是经什么委员会审定将矽改为硅,我不大清楚。但大陆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一类的机构。不是一、两个权威说了就算的。我上中学、大学时,“硅”、“矽”两字都用得很普遍;有时在不同场合则分别用不同的字,例如“硅酸盐”、“矽钢片”、“矽肺病”。如果把“矽肺病”叫做“硅肺病”,我听起来倒像是什么“贵妃病”。:)

我同意该文的这一观点:「矽谷」和「硅谷」不存在哪个对哪个错的问题,因为两种说法均有其内在逻辑,而且都符合约定俗成的翻译原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入乡随俗,让读者不觉得突兀,同时告诉读者,他们习惯的译名并不是唯一的说法。


 
chance (X)
chance (X)
French to Chinese
+ ...
“贵妃病”这个词很有创见 Sep 11, 2005



 
Wenjer Leuschel (X)
Wenjer Leuschel (X)  Identity Verified
Taiwan
Local time: 07:20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那可是當今許多美國女人患的病呢 Sep 11, 2005

chance wrote:

“贵妃病”这个词很有创见


燕瘦環肥,咱們看一下西方繪畫,在中古世紀及之前,所有的女士們都相當豐腴,那是當時的審美觀造成的社會現象:女人要肥胖才有生產力。今日的模特兒們,從六零年代的 Twiggy 開始,各個都瘦成連熊貓都不吃的竹竿。倒是美國女人越來越復古了,大概是 junk food 吃太多了吧?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8:20
English to Chinese
+ ...
冰糖葫芦可治“贵妃病” Sep 11, 2005

chance wrote:

“贵妃病”这个词很有创见


请耐心往下看“冰糖葫芦的由来”: http://www.txxz.com/newbbs/topic.cgi?forum=68&topic=147&show=25

“据说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宋光宗张榜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他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吃5—10枚,半月后病准会好。”果然不久黄贵妃就病愈了。后来这酸脆香甜的蘸糖山楂很快传到了民间,并且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冰糖葫芦。”

不过,欣赏完美食文化后可别忘了再回到两岸文化来。:)

[Edited at 2005-09-13 13:17]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8:20
English to Chinese
+ ...
建议讨论一下 information 的译法 Sep 11, 2005

不少人往往将 information 一律译为信息或资讯。我建议大家讨论一下在哪些场合才应如此翻译,在哪些场合不该。我尤其希望 Wenjer 及其他臺湾朋友能根据臺湾的情况和习惯来谈一谈。谢谢!

 
Xiaoping Fu
Xiaoping Fu  Identity Verified
Canada
Local time: 16:20
Chinese to English
+ ...
译界憾事? Sep 11, 2005

Wenjer Leuschel wrote:

http://e21times.com/ei/fortune.asp?rtid=3791&sid=42

這是一篇探討「"矽谷" 和 "硅谷" 究竟哪個對哪個錯」的文章。

看來兩者都沒錯,只是台灣和中國畢竟有隔,中文名詞不同還是小意思,就把這當作個引子,開這個討論欄歡迎大家一點一點提出兩岸中文不同之處:不在乎對錯,只在乎異同。


读了这篇文章,总的感觉是根据不足。说“硅”是古人描述大地主要成分的字,恐怕有些失之武断。《辞源》和《古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入“硅”字。《康熙字典》中虽收入此字,但读音不是“gui”而是“huo”,含义也与土地没有任何关系。可见,“硅”字虽古已有之,但它是一个十分生僻的字,和古人的化学概念原本毫无关系。“硅”读为“gui”并用来指称某种化学元素,应该是西方化学传入中国之后的事。

我自己以前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得出的初步看法是:这是一个绝妙的中文译名被误用乃至佚失的例子。我大胆地猜测,当初某位才华横溢的前辈在翻译“silicon”这个英文词时,想到了“硅”这个生僻的古字。“石”旁可代表它是一种非金属矿物,两个“土”构成的“圭”可包含大地的意思,表示“silicon”是土壤的主要成分。至于发音,我认为最初这个词当是读“xi”的。虽然大多数由“圭”构成的字都读“gui”,但也有例外。“田”字旁加“圭”就读“xi”。所以,把这个字重新定为发“xi”音,也不算毫无根据。这样,“硅”就成了“silicon”的音、义、形兼顾的绝好译名。但遗憾的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使用这个字的人大部分不知道它是“silicon”的翻译。常人对不认识的字常常先读半边字,加上大多数由“圭”构成的字都读“gui”,这样以讹传讹,终于约定俗成,连字典也只好随俗。

但懂英文的人总感到不满,因为“硅”毕竟与“silicon”缺乏合理的关联。所以又重新创造出“矽”这个新的译名。我想台湾由于较早与外界交流,为了与“silicon”挂钩,较早抛弃了“硅”而采用了“矽”。大陆则一直是“硅”、“矽”并用。

以上所述是我的大胆假设,尚未经过小心求证。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Edited at 2005-09-12 02:44]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8:20
English to Chinese
+ ...
「矽谷」和「硅谷」谁也没错 Sep 14, 2005

受到小平同志大胆假设的启发,我也来斗胆假设一下。二氧化硅是玻璃的主要成分。人们用“圭”字来构建硅字有可能是因为联想到玻璃像玉,因为圭有玉的意思。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也没有经过小心求证。

《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命名原则》里有一句注解:“14号元素过去叫做矽,但因矽的同音字太多,所以改称硅。” 化学元素中与矽同音的还有锡和硒 (selenium)�
... See more
受到小平同志大胆假设的启发,我也来斗胆假设一下。二氧化硅是玻璃的主要成分。人们用“圭”字来构建硅字有可能是因为联想到玻璃像玉,因为圭有玉的意思。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也没有经过小心求证。

《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命名原则》里有一句注解:“14号元素过去叫做矽,但因矽的同音字太多,所以改称硅。” 化学元素中与矽同音的还有锡和硒 (selenium)。所以中国大陆于50年代规定用硅字而不用矽字是有意的,并非是误称,并非是不知道其英文叫silicon。实际上,过去(包括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硅和矽一直是并用的,只是于50年代统一规定改称为硅而已。硅字并非是50年代以后才创造出来的。

至于硅和矽这两个字,非常可能是硅比矽先问世。但使用硅来代表silicon,一定有它的道理。化学界并没有规定化学元素的命名一定要根据音译。因此,根本谈不上中国大陆十三亿人都把『矽谷』称作『硅谷』是误称。有些元素说不定还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那么凭什么中国人非得根据洋人后来创造的名词、发音来更名呢?例如,中国早就用“硫”代表sulfur这一元素,难道也非得改成读音为“su”的什么字吗?

该文章说,“英文在中国科学界较通行之后,有些学者取Silicon的首音译为「矽」,这个译名在中国大陆以外流传开来,也就成了该元素的新名。”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这种说法给人们造成的印象似乎是这个译名是中国大陆以外的学者在近几十年里创造的;似乎中国大陆使用硅字而不用矽字,是由于长期不改革开放的原因。应该说,矽字在中国大陆也早就开始流传使用,甚至可能比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更早。须知,清政府从1872年起就开始派留学生赴美国留学,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政府也派出了许多留学生。中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就是于1913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留学的。中国化学界、科学界还有不少这样的人。我相信矽字就是这批人在中国创造的。

References:
http://qlwb.dzwww.com/qlwbzk/rwyd/t20040515_762819.htm
http://www.cpst.net.cn/kxj/zgkxjszj/CX/gxb/pe/hg27005001.htm
Collapse


 
Wenjer Leuschel (X)
Wenjer Leuschel (X)  Identity Verified
Taiwan
Local time: 07:20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其實兩岸的中文也有趨同的傾向 Sep 14, 2005

最近在進行的項目中有一詞稱 capacity building,這個詞中國譯者大多都譯為 "能力建設",但在台灣也有人譯為 "能力養成" 或 "能力培養"。以兩岸中文趨同的傾向來看,似乎台灣的譯者也接受了 "能力建設"。

對於這個詞與趨同的情況,也許傅先生和孫兄有些看法?

我個人傾向於使用 "能力養成",也在一般情況下會採取兩岸皆能理解的中文表達法,大體上會排斥訛誤或詞不達意的譯詞,即使會受到兩岸其他翻譯人的非議也還是有這樣的堅持。不知這樣的堅持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但我還是覺得兩岸的翻譯人應該認真對待譯詞的同步或同意的問題。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8:20
English to Chinese
+ ...
I think it depends. Sep 14, 2005

Wenjer Leuschel wrote:

最近在進行的項目中有一詞稱 capacity building,這個詞中國譯者大多都譯為 "能力建設",但在台灣也有人譯為 "能力養成" 或 "能力培養"。以兩岸中文趨同的傾向來看,似乎台灣的譯者也接受了 "能力建設"。

對於這個詞與趨同的情況,也許傅先生和孫兄有些看法?

我個人傾向於使用 "能力養成",也在一般情況下會採取兩岸皆能理解的中文表達法,大體上會排斥訛誤或詞不達意的譯詞,即使會受到兩岸其他翻譯人的非議也還是有這樣的堅持。不知這樣的堅持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但我還是覺得兩岸的翻譯人應該認真對待譯詞的同步或同意的問題。


If "capacity building" means for an organization to establish resources needed to fulfill a mission or achieve a goal, I would prefer "能力建設". If it refers to a person, I would prefer "能力培養".


 
chance (X)
chance (X)
French to Chinese
+ ...
老孙,老傅,文哲, Sep 14, 2005

你们关于“硅矽”的探讨让我长见识,同时还能学到你们对专业探讨的认真精神以及方法,非常感谢。

此外,根据上下文,我也觉得“能力建设”和”能力培养“这两个译法较合适,当然“能力培养”和“能力养成”的意思相近,只是大陆更喜欢用“培养”。


 
Wenjer Leuschel (X)
Wenjer Leuschel (X)  Identity Verified
Taiwan
Local time: 07:20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Capacitation Sep 14, 2005

chance wrote:

你们关于“硅矽”的探讨让我长见识,同时还能学到你们对专业探讨的认真精神以及方法,非常感谢。

此外,根据上下文,我也觉得“能力建设”和”能力培养“这两个译法较合适,当然“能力培养”和“能力养成”的意思相近,只是大陆更喜欢用“培养”。


在西班牙文裡有一詞直接對應 capacitation,意思和 capacity building 如出同一個模子:capacitación。我相信在中文裡一般是說人員等資源的培養和建構:需要培養的是軟件 (人員能力的培養),需要建構的是硬件 (設施、設備和器具的購置、安裝及設立)。凡此等等都包含在項目設立及管理的初期階段中。因此,孫兄認為使用 "能力建設" 一詞,或許真的是比較恰當的稱法。


 
Wenjer Leuschel (X)
Wenjer Leuschel (X)  Identity Verified
Taiwan
Local time: 07:20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到底是項目還是專案? Sep 14, 2005

A project is usually called 專案, but Chinese translators almost never use the term. They call it a 項目. A project is to us Taiwanese something more than just a regular item. That is probably why we call it 專案.

I am wondering why we have such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Would any one tell me the reason why?


 
chance (X)
chance (X)
French to Chinese
+ ...
专案 Sep 14, 2005

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在金山词霸里的解释为:
专案:[special case for investigation;exemplary case]
专人始终负责审理的特殊案例或办理的要事

我的第一感觉是,大陆文革期间有过多的整人专案小组,所以这个词会引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贬义联想。


 
Wenjer Leuschel (X)
Wenjer Leuschel (X)  Identity Verified
Taiwan
Local time: 07:20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一朝被蛇咬 Sep 14, 2005

chance wrote:

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在金山词霸里的解释为:
专案:[special case for investigation;exemplary case]
专人始终负责审理的特殊案例或办理的要事

我的第一感觉是,大陆文革期间有过多的整人专案小组,所以这个词会引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贬义联想。


在國民黨統治下,台灣人同樣經歷過許多 "整人專案"。只是我們一向以中性對待 "專案" 這個詞,因為它包容廣泛,不只那些羅織罪狀來整人的。

"研究專案" 就是特別立案做的研究。"調查專案" 就是特別立案進行調查的案件。

所謂 "專案" 在我們的理解裡似乎是 "特別另設" 的 "案件"。"專" 者,針對也;"案" 者,事項也;此故,"翻譯專案" 乃 "針對某事項而進行之翻譯"。這樣的理解不知中國同仁會不會覺得彆扭?


 
Pages in topic:   [1 2] >


To report site rules violations or get help, contact a site moderator:


You can also contact site staff by submitting a support request »

兩岸中文不同之一例






TM-Town
Manage your TMs and Terms ... and boost your translation business

Are you ready for something fresh in the industry? TM-Town is a unique new site for you -- the freelance translator -- to store, manage and share translation memories (TMs) and glossaries...and potentially meet new clients on the basis of your prior work.

More info »
Anycount & Translation Office 3000
Translation Office 3000

Translation Office 3000 is an advanced accounting tool for freelance translators and small agencies. TO3000 easily and seamlessly integrates with the business life of professional freelance translators.

More in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