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in topi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Off topic: "我在美国学会成长" (Learning to grow up in America)
Thread poster: isahuang
daisy0079
daisy0079
Local time: 03:56
English to Chinese
见仁见智 Mar 28, 2007

Tingting Huang wrote:

说正经的,中国学生在海外真的是很优秀的。去年我在中天电视台看到一个很好的节目,让我了解了一些台湾的教育情况。报道讲的是台湾教改十年后的变化。好像是在发现新台湾这个栏目里。好像是天下杂志吧,记不清了,跟踪报道几个小孩十年的成长变化,教改对他们的影响。原来台湾的教育跟大陆很是很相像的。小孩一样也是陷在水深火热之中。学习负担一样繁重。那几个小孩十年后只有一个有令人羡慕的成绩,目前在美国留学,好像已经有了几个job offer。有一个女生参加了当年的教改试点项目,采用与当时台湾学校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效仿西方模式。那个女生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国中生活确实无忧无虑,可是言谈中流露出后悔之意,后悔当年没有用功一点学习,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节目播出时,她好像在做几份工作。其中一个是在邮局。当时我看节目时,真的是为他们感到惋惜。我觉得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基础教育还是很扎实的,这也是片中那个在美国留学的台湾女生的感觉。


有些事情是见仁见智。我念中学时,父母安排我进了实验班,那个实验班简单来说就是缩短学年数,所以课程安排得较紧,学习强度也较大。当时年纪小、心思单纯,倒也不觉得如何辛苦。然而回顾过去,不由得感到深深遗憾,本该痛快玩耍的时期,却浪费在书本上。成年以后,无论怎么做,都无法弥补这缺憾了。

个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或许扎实,但却是以应试为目的、以填鸭为手段,因此在一切方面都无助于创造力的培养。毋宁说,整个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对创造力的扼杀过程。而美国式的教育,虽然是放羊吃草,但也免去了应试教育的毒害。少数具有自觉性的学生可以充分享受教育的益处,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哪怕只有5-10%,他们所拥有的创造力,对整个社会来说已足够了。


 
daisy0079
daisy0079
Local time: 03:56
English to Chinese
引号里的这段话真是太虚伪了^_^ Mar 28, 2007

Weiping Tang wrote:

"很多人会问我:“说了这么多美国人的好话,你到底还想不想回国?”我一点都不犹豫,我肯定会回国的,因为我是中国人,身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我最大的愿望是真正学到美国的好经验,然后带回国,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正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那种套话,简直就像人民日报的社论一样亲切呢。

确实有些人是为了开阔眼界、为了学习美国的好经验而出国,而且为数还颇不少呢。但我还没听说过,有谁回国的动机是“让美国的好经验使更多人受益”,绝大多数人选择留在国外或者回国,只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要不然就是为了家庭。当然,总有无视主流的人存在,但人数少得可以忽略。

其实我挺同情上述引号内文字的作者。他要是不写这些套话,在国内的一些论坛(也许是大部分论坛?)上,非被骂得狗血淋头不可,祖宗十八代中的女性祖先均难以幸免。


 
Hanyi Magnusson
Hanyi Magnusson  Identity Verified
Bermuda
Local time: 16:56
English to Chinese
+ ...
Hi Chance, Mar 28, 2007

chance wrote:

很高兴你在这里谈谈欧洲的折衷思想。我前段时间也看过一些关于北欧教育的报导,感觉到他们那种培养所有人,而不是只培养精英的学习环境确实好。如果我女儿还在小学的话,一定会争取把她送到北欧学习。也许由于他们的教育制度,所以他们的成人世界也较平衡?

我80年代出来时,国内已经受到许多美国竞争思想的影响,我也一样,可能也由于当时还年轻,不像现在这样观察世界,还不能理解欧洲的一些习惯,时间长了,随着观察思考,确实觉得欧洲的折衷有一定道理。奇怪的是,你在英国、澳洲、瑞典呆过,帖子的主导却是欧洲思想 我们会开玩笑把英国当成美国的第51个州,澳洲也和美国的思想体系接近,我的理解没错吧?

Hanyi Magnusson wrote:

美国的教育总的来说是有效,鼓励竞争,优胜劣汰,但这样的制度也许只适合筛选精英。且不等于中国的教育一无可取之处。我倒是觉得我们的中庸之道很有用。但是中国的教育环境确实给学生太大压力,而且悲观的成分过多(‘如果你考不上xxx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这又让我想到了瑞典的教育,北欧国家在教育方面似乎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他们既鼓励竞争,又确保那些非精英也能开心地生活。他们的教育是免费的(或者说由国家先贷款给学生,等学生毕业后找到一定收入的工作后,再分期还,如果到了60岁,还没有还清的话,欠款就一笔勾消),而且鼓励学习体力工作--他们的专业技术学校很专门。整个教育不是环绕着"how successful you are depends on how much money you make",所以即便你是一个电工,木匠或厨师,你也很自豪。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如果成了一个木匠的话,恐怕很难开心自豪地生活下去。这又牵涉到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所以不展开。

看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有效,仅从成功一方面看是不够的。


[Edited at 2007-03-28 08:41]



你对英国及澳洲与美国的密切关系的理解完全正确,我只能说政治及历史(尤其是二战)是原因之一。其实从普通人的生活,思维方式来看,澳洲人更接近英国人,而英国人则与美国人完全不同。我其实在欧洲生活的时间比在澳洲长,所以自然而然比较倾向欧洲。

北欧的教育确实有可取之处,好像以前读过一个调查 (I think it was called 'Euro Creativity Index':http://www.creativeclass.org/acrobat/Europe_in_the_Creative_Age_2004.pdf:第32页). 全世界最具创新力(Creativity)的国家是瑞典,美国排在第二,芬兰和丹麦也名列前茅。其实这样的调查不能说明很多,只是一般人也许都会认为美国应该排第一。

我不太知道其他北欧国家,只能聊聊瑞典。让我最惊讶的就是我读到他们以前的高中历史教课书,对近代历史(尤其是中国)的事件的描述很客观,也很简洁。回想自己受的片面教育,就觉得遗憾。这种客观,尊重事实的教育环境,是培养一个平衡的人的关键。然后瑞典政府又建立了一个高福利的社会机制(来源于高税收--个人所得税可高达60%),所以一般人都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医疗,教育,养老都有保障)。在瑞典,贫富差距不是很大,富人和穷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明显的冲撞。Skype的发明人看起来很普通,坐飞机也是经济舱(有一次就坐在我旁边)。他们也没有什么公校,私校,所以小孩子不会觉得压力很大。考大学也是有很多选择,可以通过高中积分,大学入学统考,或考入一个普通学校然后通过努力转入一流学校,所以学生不会觉得人生中只有一次机会。这样平和的环境,自然使人比较开心,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做起来十分认真,也很自豪。

我听说法国的“Grandes Ecoles”很难, 而且不是很有效,不知是否?其实你还是可以考虑从你女儿去北欧学习。一般中欧的人都觉得北欧人太冷漠,可能与气候有关,但其实北欧的夏季很美。斯德哥尔摩的夏天简直难以言表,人也变得很亲切了。


 
chance (X)
chance (X)
French to Chinese
+ ...
Hanyi, 谢谢你的这些介绍! Mar 28, 2007

法国的“Grandes Ecoles”是很难,但出来后大企业就业机会较多,欧洲其它国家也比较认。

我女儿16岁了,但是一点也不急,还老说:我现在不玩什么时候玩?我有时想想人生苦短,不必强求,还是等她自觉吧,也许要等一阵子了

我是希望她有机会到其它国家学习见识,现在欧盟组织的交流学习也比较方便,所以我也比较注意其它国家。

希望能常在论坛见到你

[Edited at 2007-03-28 16:23]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56
English to Chinese
+ ...
“在美国学会成长”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总统学者奖”得主 Mar 28, 2007

有人说美国的高中教育awful,恕我不能苟同。真正awful的是那种以高升学率为目标,以向国外输送大量人才为殊荣的教育体制。

前面介绍的中国驻美大使馆教育处郑旺全《从“总统学者奖”看美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一文中,对美国的中学教育作了比较客观的介绍,而且介绍了一位“总统学者奖”得主“中文说得呱呱叫的美国小伙
... See more
有人说美国的高中教育awful,恕我不能苟同。真正awful的是那种以高升学率为目标,以向国外输送大量人才为殊荣的教育体制。

前面介绍的中国驻美大使馆教育处郑旺全《从“总统学者奖”看美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一文中,对美国的中学教育作了比较客观的介绍,而且介绍了一位“总统学者奖”得主“中文说得呱呱叫的美国小伙子”马雷(Raleigh Martin)。
http://www.cedc.org.cn/index/200552314528.html

这里我再介绍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总统学者奖”得主周聪,也许更切合“我在美国学会成长”这一主题。需要说明一下,来自中国大陆的“总统学者奖”得主并不止周聪一人。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荣获“总统学者奖”,光会喊口号是不行的。
《江苏籍华裔高中生周聪连获殊荣》:
http://www.jsqw.com/2006-06-14/105/10546.html


[Edited at 2007-03-28 17:20]
Collapse


 
Wenjer Leuschel (X)
Wenjer Leuschel (X)  Identity Verified
Taiwan
Local time: 03:56
English to Chinese
+ ...
似乎少说了一样东西 Mar 28, 2007

Yueyin Sun wrote:

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荣获“总统学者奖”,光会喊口号是不行的。


应该是德智体群样样齐全的人才能获得那样的殊荣。所谓“群”就是懂得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表现。西方的教育里往往让人有注重个性发展的印象,但这与人际关系的处理并不矛盾,因为个性并非表现在标新立异上,popularity 在西方社会里其实很少经由作怪赢得的,而是因为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发展。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56
English to Chinese
+ ...
一种定义,两种表述 Mar 28, 2007

文哲:

你说得对。我那是套用大陆的习惯用语“德智体全面发展”。说起popularity,前面Tingting提到一位美国人曾说过“You got to be popular. If you are not popular, your school life will be miserable.” 我觉得那要看是什么样的popular,高中生中的帅哥美女也很popular,但那是祸是福还很难说。


 
wherestip
wherestip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56
Chinese to English
+ ...
德智体 Mar 28, 2007

Yueyin Sun wrote:

文哲:

你说得对。我那是套用大陆的习惯用语“德智体全面发展”。说起popularity,前面Tingting提到一位美国人曾说过“You got to be popular. If you are not popular, your school life will be miserable.” 我觉得那要看是什么样的popular,高中生中的帅哥美女也很popular,但那是祸是福还很难说。



Wenjer 还是不够熟悉大陆当年的 "八股文"

那是老的反特电影里反复使用的技巧之一, 说话用词若不符合党政宣传的说法一下就露馅儿了. 说实在, 我现在回去也不敢开腔了

其实我认为哪儿的人都一样: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西方人虽没有这种说法, 一样是这样判断人的. 尤其是在工作上, 待人接物上.


 
Yi-Hua Shih
Yi-Hua Shih  Identity Verified
Taiwan
Local time: 03:56
English to Chinese
+ ...
我有興趣! ^_^ Mar 28, 2007

Tingting Huang wrote:

我有这本书其中的几章的扫描本,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email给你。


Tingting, 我有興趣啦~~ 請 email 給我好唄?

[email protected]


這書我一直不想買(我買書太多了,都快沒錢買菜了,所以不是太感興趣的書絕對要嚴格限制好奇心,不然...就有點慘),看到你精選了有幾章掃瞄本,你會留的當然都是精華囉!當然要要來拜讀! ^_^


 
Wenjer Leuschel (X)
Wenjer Leuschel (X)  Identity Verified
Taiwan
Local time: 03:56
English to Chinese
+ ...
关于 popularity Mar 28, 2007

Yueyin Sun wrote:

... 说起popularity,前面Tingting提到一位美国人曾说过“You got to be popular. If you are not popular, your school life will be miserable.” 我觉得那要看是什么样的popular,高中生中的帅哥美女也很popular,但那是祸是福还很难说。


乐音:

我同意你这个说法。前此我贴了关于瑞典主人对台湾人士说的,你称赞我的女儿长得美,伤害了她,请你道歉。其实正是由于瑞典主人意识到祸福,所以才会有那样的抗议。

在侨居地的华人圈里,我的小女儿还没出生前,常常有人说我大女儿长得漂亮,我总是请他们不要对孩子那样说,小女儿出生后,更多人说小女儿长得漂亮,比姊姊更漂亮,我那时就很不客气说了:拜托,不要做这种比较,这会伤害两个孩子。老实说,如果是大人私下谈话里,提到别人家的孩子长得漂亮,那还是无妨的,但在孩子面前,应该称赞的是他们的行为表现。

关于 popularity,我指的是合群的人际行为表现。如果小孩在班上与他人竞选班长,获胜后还受到竞争者反过来的支持,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 popularity。那种合群的人际关系需要高度的自制能力,西方教育出来的菁英大体上都具有那样的特质。东方教育出来的菁英也同样具有那样的特质。依我看法,合群是所有人类社会共同认定的价值,所以我才说处理人际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教育内涵。

华语里说“强摘的瓜不甜”,该谁的就会是谁的,造假手段争来的 popularity 不会持久,即使斗争手段高强,一时保住地位,也时时会有被揭穿的可能,穿帮时更有遭遇到打落水狗的危险。人类社会一向如此。


 
isahuang
isahuang
Local time: 15:56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clarification Mar 28, 2007

Yueyin Sun wrote:

文哲:

你说得对。我那是套用大陆的习惯用语“德智体全面发展”。说起popularity,前面Tingting提到一位美国人曾说过“You got to be popular. If you are not popular, your school life will be miserable.” 我觉得那要看是什么样的popular,高中生中的帅哥美女也很popular,但那是祸是福还很难说。


对不起,前面没有说清楚popular具体有什么含义。你们说得popularity可和我说得差的太远。我是引用美国学生常说得"popular"一词。如果你问一下美国人what do you need to be popular at high school?你听到的回答会是:you need to do popular sports, football, baseball, basket ball for boys and cheerleading, soccer for girls. You need to dress chic, go out on dates, be mean, things like that. 这个问题我很早以前就问过我的学生,也跟他们进行讨论过,很可惜,没有一个人说得要popular的条件里包括学习,更不要说什么总统奖了。我想你们说的popularity是为大众接受、受人爱戴的popularity,popularity at high school则完全不是一回事。美国人一听到be popular at high school都会皱眉的。我想我们是说叉了。


 
isahuang
isahuang
Local time: 15:56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很遗憾 Mar 28, 2007

Wenjer Leuschel wrote:

关于 popularity,我指的是合群的人际行为表现。如果小孩在班上与他人竞选班长,获胜后还受到竞争者反过来的支持,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 popularity。那种合群的人际关系需要高度的自制能力,西方教育出来的菁英大体上都具有那样的特质。东方教育出来的菁英也同样具有那样的特质。依我看法,合群是所有人类社会共同认定的价值,所以我才说处理人际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教育内涵。

华语里说“强摘的瓜不甜”,该谁的就会是谁的,造假手段争来的 popularity 不会持久,即使斗争手段高强,一时保住地位,也时时会有被揭穿的可能,穿帮时更有遭遇到打落水狗的危险。人类社会一向如此。


很遗憾,在美国中学里的popularity正是那种肤浅的帅哥美女的popularity。那些中学生可没有这么高尚的情操。

“关于 popularity,我指的是合群的人际行为表现”。可是怎样才能算作是合群呢?正是那些标准bothering me。

[Edited at 2007-03-28 18:35]


 
isahuang
isahuang
Local time: 15:56
English to Chinese
+ ...
TOPIC STARTER
见仁见智 Mar 28, 2007

daisy0079 wrote:
有些事情是见仁见智。我念中学时,父母安排我进了实验班,那个实验班简单来说就是缩短学年数,所以课程安排得较紧,学习强度也较大。当时年纪小、心思单纯,倒也不觉得如何辛苦。然而回顾过去,不由得感到深深遗憾,本该痛快玩耍的时期,却浪费在书本上。成年以后,无论怎么做,都无法弥补这缺憾了。

个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或许扎实,但却是以应试为目的、以填鸭为手段,因此在一切方面都无助于创造力的培养。毋宁说,整个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对创造力的扼杀过程。而美国式的教育,虽然是放羊吃草,但也免去了应试教育的毒害。少数具有自觉性的学生可以充分享受教育的益处,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哪怕只有5-10%,他们所拥有的创造力,对整个社会来说已足够了。


我很庆幸我的中学、小学是在中国上的。否则,我现在上课的时候恐怕也要让老师给我一步步的分解写出分数相乘怎么做。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56
English to Chinese
+ ...
各有千秋 Mar 28, 2007

Tingting Huang wrote:

我很庆幸我的中学、小学是在中国上的。否则,我现在上课的时候恐怕也要让老师给我一步步的分解写出分数相乘怎么做。


Tingting,

中国学生数理化等基础知识扎实,这是事实,但美国也有很多高中生在高中时就选修了高级课程(college-level AP courses),例如微积分之类的课程。他们上大学后,大学承认这些学分,他们就不必再修同样的课程。美国学生普遍不爱学数学,但也有不少数学奇才。当年我小儿子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室友是一位美国学生。那学生在中学时就修了很多AP courses,大学只上了三年就毕业去读研究生了。我小儿子在高中时也修了几门AP courses,一度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见到那位同学后就自叹不如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自叹不如,十分高兴。

你介绍的那位中国学生说,“有些美国同学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要六七年才能大学毕业”。这种情况确实有,甚至还有念不下去退学的。但那毕竟属于少数。说实在的,我不大欣赏他那种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说法。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4:56
English to Chinese
+ ...
德育 Mar 28, 2007

wherestip wrote:

其实我认为哪儿的人都一样: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西方人虽没有这种说法, 一样是这样判断人的. 尤其是在工作上, 待人接物上.


美国很多高中生放学后到医院、养老院、慈善机构做义工,这也是一种德育。大学在招生时也会将这种表现考虑在内。


 
Pages in topi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To report site rules violations or get help, contact a site moderator:


You can also contact site staff by submitting a support request »

"我在美国学会成长" (Learning to grow up in America)






Protemos transl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Create your account in minutes, and start working! 3-month trial for agencies, and free for freelancers!

The system lets you keep client/vendor database, with contacts and rates, manage projects and assign jobs to vendors, issue invoices, track payments, store and manage project files, generate business reports on turnover profit per client/manager etc.

More info »
CafeTran Espresso
You've never met a CAT tool this clever!

Translate faster & easier, using a sophisticated CAT tool built by a translator / developer. Accept jobs from clients who use Trados, MemoQ, Wordfast & major CAT tools. Download and start using CafeTran Espresso -- for free

Buy now! »